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原标题:“寨卡病毒病防治中国专家共识”发布 防患于未然
中华医学会《寨卡病毒病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19年版)》定稿会举行。 芊烨 摄
记者9日获悉,由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共同制定的《寨卡病毒病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19年版)》正式发布。
首席专家——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主任委员卢洪洲教授告诉记者,该共识内容包含寨卡病毒病的流行病学、病原学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预防与控制等,引起业界高度关注。
据悉,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皮疹、关节肌肉痛和结膜炎等。伊蚊是该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寨卡病毒最早于1947年在乌干达被发现,随后在非洲、太平洋岛国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报告发现人感染寨卡病毒病例。2015至2017年,该病在巴西等中、南美洲地区广泛流行。研究人员还发现寨卡病毒感染与新生儿小头畸形和吉兰-巴雷综合征等并发症有关,引起全球广泛关注。中国存在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等媒介昆虫,其中白纹伊蚊分布较广,有引发本地流行的风险。
卢洪洲表示,中国目前报道的寨卡病毒病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北京市、广东省、浙江省、江西省、河南省、江苏省均有输入病例,尚无本地传播病例报道。制定该共识意在防患于未然。据了解,从去年起,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根据国内外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寨卡病毒病防治相关方案、指南等,制订了该共识。
该共识认为,各级医疗机构要提高防范意识,发现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和疑似病例,应立即采取防蚊隔离治疗,避免疫情扩散。对于新生儿出现小头畸形的产妇,如有可疑流行病学史,需考虑寨卡病毒感染的可能。
共识指出,救治医院在收治寨卡病毒病病例时,应采取标准防护和防蚊隔离措施,防止院内传播。在蚊媒控制措施方面,共识亦指出,在中国伊蚊活跃季节,当一个地区蚊媒密度超过预警水平,应立即开展灭蚊,清除室内外各种媒介伊蚊的孳生地,迅速将伊蚊密度控制在安全水平内。当有寨卡病毒病病例出现时,应启动应急媒介伊蚊控制,包括做好社区动员,加强科学防控等。(孙国根 陈静)
2024年09月22日 07:07
2024年09月21日 07:23
2024年09月21日 06:53
2024年09月20日 17:13
2024年09月20日 17:12
2024年09月20日 16:21